638亿背后的县域沉浮:嘉兴如何破解 “同城不同命” 困局?
你能相信吗?同一个嘉兴,不同区县的财政收入竟然像坐过山车一样,有人一路飙升 11.2%,有人却猛跌 9.9%!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作为一个在嘉兴待了多年的 “老江湖”,我看着身边这些区县的变化,心里真是感慨万千。
2024 年,嘉兴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638.72 亿元,虽然同比只微增了 1.1%,但在这看似平静的数字背后,藏着太多不平静的事。税收收入同比下降 2.7% 到 542.04 亿元,非税收入却像开了挂一样,逆势上扬 28.6% 到 96.68 亿元。这就好比原本家里的顶梁柱有点不给力,没想到平时不太起眼的成员却突然站了出来,撑起了半边天。不过,税收占比依然维持在 84.9% 的高位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少,这说明嘉兴经济的底子还是很扎实的,就是传统制造业有点 “吃力”,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双降,就像给传统制造业敲响了警钟。
再看季度增速,简直就是一场 “V 型大逆转”。一季度还在 - 3.4% 的低谷徘徊,到了全年就回升到 1.1%,这就像我们开车爬坡,一开始油门踩下去没反应,慢慢的动力就上来了,经济政策的效果虽然来得晚,但终究还是来了,也让我们看到了嘉兴经济的韧性。
要说这区县之间的差异,那可真是太明显了,就像班里的学生,有的一路高歌猛进,有的却遇到了瓶颈。秀洲区就是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 “黑马”,以 7.1% 的增速领跑,靠的就是光伏新能源产业。我有个朋友在秀洲区上班,他经常跟我说,现在走在路上,到处都能看到光伏相关的企业,隆基绿能的 “灯塔工厂” 更是厉害,整个产业链从电池片到组件再到系统集成,啥都有,产值直接突破 500 亿元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35%,这简直就是把光伏产业做成了一个 “聚宝盆”。
嘉兴港区更是厉害,11.2% 的增速一骑绝尘,化工新材料产业功不可没。独山港经济开发区里,卫星化学就像一个 “龙头老大”,带着一群小弟搞出了千亿级的产业集群,他们的高端聚烯烃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28%,很多下游企业都离不开他们的产品,这生意做得那叫一个红火。
平湖市也不甘示弱,80.55 亿元的财政收入反超嘉善,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长 21.9%。光机电产业集群里有 300 多家企业,在半导体装备、智能传感器这些高端领域,那都是有技术壁垒的,就像一群高手在自己的领域里 “闷声发大财”。
但有人欢喜就有人忧。桐乡市财政收入十年首降 4.6%,作为全球最大的毛衫生产基地,曾经那是风光无限,可现在却遭遇了 “寒流”。我有个桐乡的朋友,家里做毛衫生意,他跟我说,这两年东南亚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太厉害了,2024 年毛衫出口额同比下降 12%,好多小厂都撑不下去了,这财政收入自然也跟着受影响。
嘉善县的降幅更是达到 9.9%,主要就是房地产依赖症太严重。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减少 18 亿元,占财政收入下降额的 70%,这就好比一个人平时太依赖某一种收入来源,突然这来源断了,一下子就慌了神,也让我们看到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风险有多大。
海盐县的金属切削工具产业也遇到了麻烦,虽然有恒锋工具这样的企业在精密刀具领域取得了突破,但很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滞后,整体利润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2 个百分点,就像一群人在赛跑,有的人穿上了运动鞋跑得飞快,有的人却还穿着布鞋,怎么能不落后呢?
从财政结构来看,也是有 “加减法” 的。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的双降,反映出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在下滑,桐乡纺织业利润率从 2023 年的 4.5% 降到 3.8%,这就像自己的工资没涨反而降了,心里肯定不好受。但数字经济相关税收却逆势增长,秀洲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税收增长 15%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贡献度达 40%,这就像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,新兴产业正在崛起。
非税收入也有 “新蓝海”,土地出让金虽然整体下降,但工业用地出让溢价率提升到 8%,说明产业用地需求旺盛,很多企业都愿意来嘉兴投资。国企收益也很不错,市本级国企利润总额增长 12%,水务、交通等领域的国企成了非税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,就像家里有几个靠谱的 “亲戚”,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。
在区域竞合方面,嘉兴也没闲着。和杭州、湖州共建 “环太湖科创圈”,2024 年引进杭州飞地项目 23 个,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1.2 个百分点,这就像和邻居一起合作做生意,大家一起赚钱。各个区县也在找自己的特色赛道,海宁聚焦泛半导体产业,引进 18 个项目;桐乡发力数字经济,乌镇互联网产业园入驻企业突破 500 家,大家各显神通,把蛋糕越做越大。嘉善 - 青浦 - 吴江示范区税收分成机制落地,实现跨省税收分成 1.2 亿元,这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本,以后各地区合作会越来越紧密。
在财政管理上,嘉兴也有不少创新实践。秀洲区的 “智慧财税” 平台上线,28 个部门数据互通,税收征管效率提升 30%,就像给财税工作装了一个 “智能大脑”,工作起来更高效了。桐乡市推行 “零基预算” 改革,压减非重点项目支出 15%,腾出 2.3 亿元用于产业升级,把钱花在刀刃上,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。建立的财政收入 “红黄蓝” 预警机制,对土地出让、国企债务等重点领域动态监控,就像给财政安全上了一把 “安全锁”,让人更放心。
嘉兴财政的增长关键还是看产业升级,光伏、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能不能在 2025 年形成千亿级规模,这可是决定增长天花板的关键。长三角一体化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国家战略的落地效果,也会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塑,这是难得的机遇。然,风险也不容忽视,房地产市场的调整、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,可能会对财政收入形成持续压力,需要我们时刻警惕。
作为一个见证了嘉兴这些年变化的人,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区县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,有成功的喜悦,也有转型的阵痛。这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,有顺境也有逆境,但只要找准方向,不断努力,就一定能迎来更好的未来。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地区发展事呢?欢迎和我聊聊。
